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非能源合作

时间:2023-10-24     

1.jpg

                                                           2019年中国石油举办的“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

2023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走出去”三十周年。中国石油是“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先锋队和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国际勘探开发公司(China National Oil&Ga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中油国际”)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旗下专门从事海外油气业务的专业公司。经过三十年的砥砺前行,中油国际在全球30个国家参与管理运营着89个石油石化合作项目,境外资产规模、人员数量及综合实力保持在我国跨国企业的首位。

能源资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产业和合作领域。中油国际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作用,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建设运营一批能源合作旗舰工程,着力建设“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开发的“硬联通”体系,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的“软联通”体系,着力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的“心联通”体系,为维护能源市场稳定与共同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非洲、中亚、东南亚、南美、北美等地区开展了深度的石油合作,形成了“五大油气合作区”的国际化布局。其中在非洲地区的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明珠”。

中国与苏丹合作

中国与非洲的能源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源于我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时任苏丹总统巴希尔到我国访问时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及企业帮助其发展石油工业。中油国际承担了这一使命,拉开了中国与非洲国家油气合作的序幕。

苏丹位于非洲东部,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该国全年气温在40度以上,地表以沙漠、戈壁为主,全年干旱少雨,被誉为“世界火炉之一”,疟疾、霍乱、黄热病等热带疾病流行,人均寿命在五十岁左右,被联合国评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石油行业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风险行业,而且石油勘探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一旦没有发现预想的石油资源,巨额的勘探投资将付之东流。所以石油行业需要极强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作为支撑。

1999年,中油国际组织了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专家远赴苏丹,凭借中国石油独有的油气勘探技术,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艰苦奋斗、科学创业,发现了世界级的Palouge(发鲁季)大油田,在世界石油天然气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中油国际获得了我国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中油国际以此为引领,为当地建成了数千万吨产能的大型油田、数千公里的输油管线和一座现代化的炼厂,实现了苏丹原油、成品油自给,不但结束了当地石油依靠进口的历史,还为当地出口创汇,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中油国际投资兴建的炼油厂还能生产航空煤油,使得往来苏丹的国际民航飞机使用上了当地产航空煤油,极大了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苏丹与周边国家的进一步“互通互联”,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中油国际刚刚进入苏丹时,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在2000年其GDP总额不过10亿美元,在中国进入苏丹开展油气合作的十几年后,苏丹的GDP飙升到65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数据),实际GDP连续十余年保持5%的年增长率,一度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石油投资行业作为上游龙头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拉动,石油投资带动了当地的基建、材料、航运、贸易、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时,苏丹首都喀土穆大街小巷汽车数量寥寥,为数不多的汽车也几乎是老掉牙的二手车、三手车。而到了2020年,喀土穆车水马龙,世界上各大品牌最新型号的汽车随处可见,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家用轿车。

中油国际帮助苏丹建立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与运营、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苏丹石油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与苏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中苏石油合作直接为苏丹当地创造了一万余个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石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中油国际通过人才培养助力苏丹长期繁荣稳定。

中油国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地化运营、油田社区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投入重金,持续打造中非合作“南南合作”的典范。中油国际所属企业在苏丹建学校、修桥梁、办医院,造福当地民众,是中苏友谊的使者。同时,中油国际还积极支持孔子学院在当地的文化事业,为孔子学院购置教学书籍,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中苏友谊,助力孔子学院在当地“讲好中国故事”。当中国人走在苏丹街头,遇到苏丹当地民众时,当地人往往会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说道:“CHINA,SADIG(当地语,朋友)!”

中国与乍得合作

2.jpg

                                                                中油国际受邀参加第十七届非洲能源大会

除了苏丹,中油国际还与乍得、尼日尔积极开展油气合作,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乍得炼厂是中乍两国2006年恢复外交关系以来合作的第一个炼化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乍得石油合资建设。炼厂生产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产品,除保障乍得国内供应外,还外销至中非共和国等国。炼厂的自备电厂在满足炼厂用电之余,每年还向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市供电。

乍得炼厂成立前,乍得国内石油炼化行业是零基础,成品油全部依赖进口。乍得炼厂的投产运营,填补了乍得石油炼化行业的空白。随着炼厂的安全平稳运行,乍得实现了成品油自给自足,当地成品油价格也较炼厂投产前大幅下降,为乍得人民及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油国际在乍得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采取了以下落实措施。

强化思想引领,让中国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乍得落地生根。海外石油人学铁人做铁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挑战,在海外事业发展中贡献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中油国际夯实业务根基,让中国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乍得开花结果。中油国际乍得分公司优化调整海外业务体制机制,加大老区滚动扩边增储,扩大新区规模储量发现,提升国际商务运作和资本运营能力,推动项目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中油国际乍得分公司成功应对多次重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坚持底线思维,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要求,尤其是在2021年4月乍得社会安全危机中科学有序组织开展应对工作,获我国外交部安全司高度评价“中国石油在资金投入、措施和管理经验方面值得其他中资企业借鉴,彰显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营造人文环境,让中国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乍得发扬光大。中油国际乍得分公司坚持“文化为里”,秉承“文化相融、求同存异”的原则,承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对话乍得青年”“听乍得故事”“中国书架”等跨文化交流活动。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深入开展“甘甜社区”、捐资助学等公益品牌活动,累计建成100余口水井和75公里社区道路,捐助4所小学和1家医院,赞助30万棵植树造林活动,彰显了中国石油在乍得“优秀企业公民”的实践作为。与乍得国家电视台等资源国主流媒体交流沟通,认真讲好中国石油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石油在乍得的品牌形象。

坚持人才强企,打造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中油国际乍得分公司推动干部梯次配备,锻造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坚持“海外用工属地化、专业化、市场化”,目前员工本地化率已达80%以上。营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人才成长氛围,坚持开办“学习讲堂”,大力推动学习型团队建设。常态化开展“我为员工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员工接待日”和“诉求与献策”邮件落实制度,积极帮助解决员工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在乍得,中油国际乍得分公司注重生态恢复,特别是油田污水处理工作。乍得上游项目将处理合格的采油产出水用作灌木丛林生态水,在油田废物处理中心种植园栽树,不断扩大土地绿化面积,使作业区镶嵌在一片绿色之中。

中国与尼日尔合作

中国石油在2003年与尼日尔开展石油合作,进入尼日尔。此后,这片被西方石油公司勘探四十年评价为“无潜力”进而退出的区块,在中国石油人手中焕发了青春。仅用三年多时间,就高质量建成了大型油气生产基地、长输管线及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帮助尼日尔实现能源独立,石油产品不仅自给自足还部分出口,石油工业成为尼日尔重要的经济支柱。

此后,尼日尔炼厂平稳运行,其生产的成品油不仅满足尼日尔的国内需求,而且还出口至其他邻国,促进了尼日尔的经济发展。2016年8月,新的内外销附属协议签署后,第一辆外销车辆完成装车;2017年,尼日尔炼厂原油加工量、成品油销量均创投产以来新高。

持续完善“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布局

目前,非洲地区已成为中油国际海外“范围广、影响大、品牌强”的重点合作区,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的示范区。

中油国际将积极投身“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机制建设,持续完善“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布局,积极拓展“绿色丝绸之路”能源合作领域,不断丰富能源合作发展普惠成果,奋力打造稳定可靠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助力非洲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增进中非友谊,与非洲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