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9 次
挑战不可避免,但能源转型大趋势不可逆转。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就是低碳时代。曾经为石油企业创造效益的“三高一低”产出模式,必然被高科技、高环保、高成长、低排放的新型产出方式所替代。所以,企业必须成为新能源探索者、提供者,低碳发展是企业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坚持生产侧与消费侧同步发力、上下游联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消费侧,坚持节约优先,完善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在生产侧,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各地区均应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积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表示。
从目前情况判断,我国石油央企除在地热等资源条件较特殊的新能源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外,在绿氢、深水风电等潜在可转型领域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更未形成相关的比较优势,短期内实施全面转型成本高昂且效果难料。其次,石油央企不具备面向新能源全面转型的资本条件。从投资角度分析,企业向新领域转型方式主要包括并购、自建和合资合作等,这些都要有充足的资本准备。而2014年下半年至今,受国际油价低位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石油央企主营业务盈利明显减弱,无法为全面能源转型提供资本支持。从市场消费层面分析,我国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总体保持稳定;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保持连续增长态势。这表明在我国既有能源资源禀赋下,从传统能源消费到新能源消费的转型仍需较长时间。从转型角度看,要审慎研究企业战略规划,为能源转型创造合理路径。在战术层面,要明确能源转型顺序,优先发挥好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并在特定地质资源富集区优化地热等已有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最后逐步探索向风电、光电及储能等其他业务的转型发展。要结合现有业务探索能源转型,如将光电、光热项目与蒸汽驱油等提高采收率项目结合、海上风电技术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结合等。同时,也可以利用油气田作业空间大的优势,架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实现多种能源共同发展。
“就‘十四五’能源规划而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8个字,就是现代能源体系核心内涵,同时也是对能源系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重点就是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的‘加法’和减少能源产业链碳排放的‘减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模式,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
能源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想要笑到最后,需要企业将碳资产、碳金融、碳交易、碳排放等指标纳入企业评价指标,将资源环境项目进行资产化重新配置,并把低碳绿色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石油石化等传统重工业将面临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压力反过来将倒逼整个行业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为传统产业再现活力提供新契机。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新能源之战中,我国石油央企正脚踏实地推进能源转型时间表与路线图:一是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发展低碳天然气产业,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从传统油气能源向洁净综合能源的融合发展。二是大力提高能效,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全面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三是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绿色石化产品,开展生态产品设计,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碳减排。四是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和封存项目、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积极开发碳汇项目,发挥生态补偿机制作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五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瞄准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节能减碳及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开发转化与利用技术等,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绿色低碳标准。六是大幅增加绿色低碳投资强度,加快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碳资产管理,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主动参与和引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